其实在写高申文章这件事上,爸爸一直不是太积极,他还是喜欢我低调些,而且他也不认为高申就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或许我就是个爱说爱写,有什么都愿意跟人分享的人,并且既然有这么多同学走上了高申之路,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酸甜苦辣写出来?我就是不想其他同学走弯路走错路,就是想用我的例子给别人提个醒,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既然爸爸给我布置了这篇论述理论的“作业”,我就试试写篇《高申七问》吧。不求掌声,但求抛砖引玉,最好大家能来一场“华山论剑”,真理不辨不明,目的是让高申之路更平坦更顺畅。
一问:为什么要高申?
这个问题是一个高申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你自己都没想明白,那你还出去干嘛?就我而言,我出去好像就基于三点,一是我在学校不快乐,二是我不喜欢这个教育体制、学的东西刺激不了我,三是我真心希望学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未来能帮到我的国家。不是说我出去了,我就能改变前两点、做到第三点,但高申至少是一个选项。既然有这条路,而且我又愿意尝试,那就走走看呗。理由就这么简单。爸爸说,他上中学时别说还没有高申这玩意儿,就是听也没听过、脑子里压根就没这概念。说得冠冕堂皇点,高申纯粹是时代的产物,“既来之则安之”,“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出去也好、留下也罢,都会有壮丽的人生,只是明白走自己的路就够了。
二问:从高申中我们能收获什么?
我在以前的博客中写过,我是被一哥们儿忽悠着走上高申之路的,而这哥们儿却留了下来。从踏上这条路到拿到offer,大概一年。这一年里有失落、有挣扎、有苦闷、有火山欲喷发而不能的强烈压抑感和挫败感。更令我刻骨铭心的,是我们一家曾为高申爆发过有史以来最惨烈的“内战”。但还好,雨过天晴,一切都过来了。说实话拿到offer的那一瞬间我没有预想的激动,或许是因为我最先接到的是两个学校的reject. 如果说我已经练就“处变不惊”,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确实没有我以前想象的激动。但毋庸讳言,这一年的高申也教会我很多托福[微博]、SSAT以外的东西——为实现梦想我试着学会坚韧、自信、感恩、容忍、有目标的奋斗、珍视友情。我不是唱高调,但只要你是一个高申者,不论的你的路坎坷也好,顺利也罢,你永远是人生历程中的胜者、强者,“经历过”就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三问:如何处理好高申与校内课程的关系?
鲁迅先生不是说了吗,“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呵呵,可能有天才,但我确实连边都沾不上,时间只有靠挤,就这么简单。曾有好几位家长[微博]问我每天花多少时间在托福和SSAT上,我说:“没日没夜”。这或许有些玩笑,但其实真实地描述了我竭尽全力的状态,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宝贵。高申不成当然要回来参加中考[微博],难道还不活了?路是靠两条腿走的,校内的课程当然不能丢,只是更辛苦罢了。不过说来惭愧,我高申时,校内的成绩虽说得过去,但和高申之前比,还是差强人意,现在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我也在寝食难安啊。
四问:如何跟机构打交道?
我曾经写过一篇找机构的博文,今天还想再补充几点新的感悟。
1、机构的口碑很重要。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世界,凡事只要沾上“铜臭”,就难免有浑水摸鱼、坑蒙拐骗的无耻小人,如果找了这样的机构,损失钱财事小,高申者梦想破灭事大。高申的圈子不大,有名有姓的机构也就那么几家,学生和家长不妨多打听打听,口口相传很管用,在选机构时完全可以用“一票否决制”,只要它有恶名或劣迹,就坚决淘汰它,因为你完全没有必要用学生的未来跟它玩“押宝”的游戏。
2、与其期盼遇到好机构,不如期盼遇到好老师、好顾问。中介水平良莠不齐、各色人等,我都遇到过,我也跟他们吵过,也曾经一度退费,但是好在我遇到了几个好老师,他们让我坚持了下来,最重要的是他们“拿我当回事”。在高申者与机构之间,我们要坚信,对的永远是高申者,这就如同那句俗话一样“顾客永远是上帝”。哪一天机构成为你的对立面甚至是敌人,那你就要毫不犹豫地让它走开。现在我的高申经历已经结束,但是我跟几位老师成为了朋友,最远的一位老师在深圳,他要来北京办班,还征求我的意见,的确让我有几分“飘飘然”。
3、坚持“以我为主、机构为辅”的原则。机构有时很给力,但它终究是外力,辩证唯物主义不是讲了嘛,内因决定外因,高申者的命运终究掌握在高申者手中,把高申完全交给中介和机构,那是赌博。从课程安排、师资安排、文书、面试等环节,不能说完全高申者说了算,但决定权一定在你手中,“自救者天助”。
五问:如何看待学校?
一言以蔽之,不以排名论英雄。当你选择学校时,不能以前十、前二十学校论英雄,好的学校,一定是适合你的个性、兴趣,符合你的发展方向的学校,它一定要成为你未来发展的助推器,而不要期盼它是你人生的顶峰。譬如,Concord就适合有艺术兴趣和气质的学生,Groton则被称为“政治家的摇篮”,更适合对政治和外交感兴趣的学生。所以,不要跟别人比学校排名,只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好了。
六问:如何看待面试?
在说如何面试之前,我想先说说为什么要面试。
近几年面试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多数机构和老师给出的答案是:现在美国人知道中国学生的成绩和文书都有水分,唯有面试能“见到真人”,所以美国学校特别看重面试。但我觉得如果光把它概括成“学校见见真人”六个字,未免太肤浅了。
面试早已不是只有美国人才干的事儿,我小升初时还接受过北京四中的面试。学校为什么要对你进行面试呢?我个人理解,是因为学校想更深挖掘学生语言和才华背后的东西——用卡内基的话说,就是人性的光辉。现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面试标准答案”,学校听到的答案都是类似擅长钢琴奥数性格开朗乐观,这样一来面试还有什么意义?这时,美国面试官最老道的一面就体现出来了——他会从你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挖掘出你背后的特质。或许他们发现的是连我们自己都没发现的——面试答案只是传递思想的媒介,它在美国人心中也许根本不重要,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神态与气质,那才是深层的东西。我理解,深层的东西不是思想的,而是人性的。
很多机构说,面试是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但我认为,这绝不意味着沉默寡言的孩子就会吃亏。当学生和面试官交流时,这其实更是一种气场的融合,亦或是双方灵魂的交流。我开始面试时非常拘谨,每次一说aforementioned这个词就会打磕巴,但经历几所学校后,我越来越渴望和面试官交流,心中所想也已不是如何讨得他们的芳心,而是如何融入他们、征服他们。如果我们把面试只理解为一问一答,未免肤浅,不如理解为是灵魂的交融——当你走进招办,大可不必多想,只需稳稳坐下、沉浸进去、融合,这就够了。
面试的地方通常很小,面试官那几平米的小屋似乎连茶几都摆不下;但同时我们又聊得很远、很广;或许在这所有的背后,是可容纳天地的胸怀与灵魂。
面试很重要,因为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好意境。当然,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把意境世俗化、实用化,所以接下来我也随大流讲讲我的小体会吧。
1、 选择适合自己的面试方式
我们家曾在SKYPE面试和校园面试间纠结过很长时间。妈妈认为,去美国劳民伤财,而且那么多去了美国的人,都是走的SKYPE面试,我们又有什么不行呢?我自己却认定,一定要和面试官面对面聊聊,让他知道我天天在想什么、忙什么,这才是最好的选择。最后,爸爸妈妈尊重了我的意见,事后妈妈也承认,校园面试效果要好过SKYPE面试。这就好比相亲。当你亲眼见到一个人、并和他交谈时,你一定会对他的容貌气质、性格特点,有更生动更直接的体会。所以我建议,性格外向的、爱聊天的、只要家里能承担得起的,还是去校园面试比较好。
2、 面对学校时,不要“怯场”,不要“揣测”
不要为了得到他们的认可而说不真实的话、展示不真实的自己。在进入一些所谓的大牌校的招生办时,那种百年老校庄重、沉稳、大气的氛围扑面而来,我觉得一下被“震”住了,怀疑自己会不会符合学校的口味,亦或是能不能攀得上如此“牛”的学校。但事后想来,这些顾虑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独特的自己,而既然独特,也就不该有所畏惧。
3、 不要被面试官的态度所左右
我在北京参加Peddie学校的面试时,面试官非常冷,搞得我也心情紧张,总认为自己回答得不好,面试后心里灰溜溜的,索性放弃了申请。后来在Deerfield面试时,面试官也是非常冷静的样子,但这时我已经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自己,所以没太受影响,该说啥说啥。我在Groton面试时,和招办主任热火朝天聊了50分钟,你来我往地探讨马克思主义,妈妈说:“聊得这么好,应该有希望吧!”倒是爸爸冷静地给我们泼了句凉水:“未必。”果然,Groton只给了我一个WL。所以,不要被面试官影响,不要猜他,只尽力自然地展示自己就好了。
4、 不要背面试答案
有些机构让孩子事先把面试问题的回答写出来,修改后再背下来,我真的不主张这样,更希望大家不要相信有些机构所称的、所谓能把普通学生塑造成顶级学生的说法。我在Taft面试时,面试官直接就告诉我妈妈说,“有些中国孩子似乎都在背答案,所以TIGER和我能这么自由地聊天,我很高兴。”其实,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相信,我们也都是独特的。一贯努力远比短期培训重要,而面试,就是把你一直以来的积累,以你的方式告诉学校。当然,机构所说的一些面试技巧,听听也无妨,根据自身情况处理吧,只是别指望技巧定乾坤。
七问:如何迎接高申后的挑战?
这个问题我也是边写边想,相信朋友们都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所以我不敢说有什么体会之类。
距离3月10号已过去了3个月有余,这段时间,我知道有的同学去学AP,有的提前学高中数理化,我也不是没动过心,但也许是不想再走一遍小升初的道路,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在家读书,淡定地读书。回想小升初被实验中学录取之后,我照样奔走在课外班中,提前学初中数学,现在想想,比起填鸭,或许抓紧时间读读书才是更好的选择,甚至将来我都不想培训SAT就直接去考试。我希望能顺其自然地、快乐地,以自己的方式走完高中这条路。我有时会问自己:如果我们还像在中国的体制下那样学习,那为什么还要去出去呢?
不过,抛开学术问题,我曾在文章《这么小出国到底好不好》中说过,未来的日子必定是艰苦的、坎坷的,甚至是孤独的、苦难的,我们即将背井离乡,开始千里之外的奋斗,这才是真正的挑战。但这是我们的选择,所以只能坚定地走下去。心理上的准备、意志上的强大,也许这是最重要的。
既然世界已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那么不妨乐观地想一下,这是上帝在安排我们看到更完整的世界,同时也教我们学会用另外的视角看世界、看生活。不管是对国内教育,还是对中国文化,当我们的脚步迈出门槛,也许会对门内的一切有新的理解和感悟。这就是高申赋予我们的视野和胸怀,我想它能化解乡愁,也能帮助我们更坚强。
高申七问写完了,我感觉自己又走了一遍高申之路。我的经历也许不具有普遍性,但我觉得这些问题是每个高申者早晚都要思考的,如果当时我早点把这七个问题想明白(也许现在还没明白),或许还又可以少走些弯路。如果现在我的重新思考能帮到大家,那也不算太晚了。
(编辑: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