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代人的记忆里,中国的语文阅读总是要强调归纳总结中心大意,碰到好文章甚至还要求背诵全文,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根本无法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甚至让他们完全放弃对阅读经典的兴趣;而美国的课堂似乎更加注重培养阅读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化语言入手来教学生阅读,这或许才是对孩子阅读发展真正有帮助的方法。
回想一下自己在国内多年以来的语文课,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就是:分段、写段意、总结全文和中心思想,还有豆瓣上活动“曾经哪句话让你最刻骨铭心”排名最高的那句话:并背诵全文。
我个人感觉学了这么多年语文,除了多认识了一些字和词以外,了解了一些修辞手法,似乎并没有学到过什么阅读技巧。
然后副作用后遗症却很大,就是让我恨透了鲁迅等人。年轻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写的好坏而不喜欢,纯粹就是因为不得不背诵大段课文和教参上鲁迅也从来没有想过的分析而深恶痛绝。
上高中学古文的时候,老师总是更侧重讲解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等。笔记本上的总结一课一小总,一单元一大总,一册一超级大总。
然而背了那么多词义,我还是看不懂文章说的是什么。结果考试的时候永远是这样:如果我看得懂文章,那绝对做不对题。如果我看不懂文章,题倒是一般能蒙对。
有人说我黑国内的语文教学,说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很重要。没错,是很重要,即便在美国的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ndards)里面也提到要学生能掌握文章大意和细节。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语文课的全部,而且如何教也是个问题。
就像前不久BBC的中国学校这片子,老师们绝对讲的都是干货,但是怎么教就很重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接受和吸收。
上大学的时候那更是没人听语文公共课了,能赏脸出勤就不错了。不过通过大学老师认识了钱钟书让我如获至宝。很痛恨为什么以前的课本里没有收录他的文章。
关于在国内学的英文阅读,多半都是跟考试有关的,从高考到四六级、专四八、托福、雅思、GRE。还有大学英文课:精读、泛读,除了收获一些词组和句子以外,没有什么太多收获。
我唯一一次对于英文阅读有了革命性的新认识是在北京新东方GRE 陈虎平老师的阅读课上。虎平老师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英文阅读的逻辑性和前后呼应,感到十分惊艳。自此第一次深刻理解中英文的行文和逻辑差异。
后来来了美国,连着上了两个学期如何教阅读的课,两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上完之后有很深的感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接下来就具体介绍阅读课的方方面面。想要出国念教育的同学可以看看教育系都学些什么。英文老师可以借鉴如何教阅读,中文老师可以考虑如何运用到中文阅读中去。家长可以看看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美国中小学对于读写和数学的能力非常看重。基本小学每天有一半的时间都是用来学习阅读和写作,也就是国内所谓的语文课,剩下的时间是数学。如果有时间,再学学社会、科学、美术什么的。
美国近些年来颁布了《共同核心标准》(State Common Core Standard),也就是k-12年级每年结束,读写和数学需要达到什么水平。
所以,美国培养老师的时候就特别看重如何教读写的能力,有一门考试是加州多学科教师资格证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必考的一门,叫做RICA,全称是Reading Instruction Competence Assessment。
最新热文推荐:
(实习编辑:杜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