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读私立精英高中,也不能百分百保证进入美国常春藤大学及其他顶尖学府,据不完全统计,排名前10 的私立高中大概30%的学生会进入排名前10的大学;而进入这些私立中学的门槛还特别高(入学率低至2%、3%),学费还都不便宜,那为什么还是源源不断的有国内学生挤破脑袋想进这些高中?看看下面这位亲历者的讲述能不能提供一二指导。
我在美国高中这三年
三年前,我来到美国旧金山一所公立高中插班读十年级,今年已经申请完大学。美国高中和国内高中非常不同,学制4年,更主要的是学生有很大自由度,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回首在美国高中这三年,我在时间管理、制定目标、合作能力乃至领导力方面都有很大收获,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
许多课程实践性强
刚进入美国高中时,各种自由令我不知所措。从早上选择几点上学,到学习什么样的科目,全都要自己决定。美国高中没有班级概念,类似大学的选课制度让我没有高中三年和一群人待在一起的体验。每一节课都是不同的同学,不同性格的老师,不同布置的教室。没有一群熟识三年的同学,只有校园内两三知己好友和俱乐部里有着相同兴趣的同学。我享受着每节课与不同的人交流,也喜欢在中午的时候固定和两三好友吃饭。
不得不说,在这所学校里,我遇到过上课幽默风趣、条理清晰的老师,也遇到过照本宣科、不知所云的老师。这实在是要看个人运气了。美国的课程很有意思,比如数学,代数1、2和数理分析所学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但是深度却有所增加。不同的课与知识学上第一遍,第二年再学一遍就是更难一点。对于我个人,都差不多,都很简单。直到选修了微积分,才全部是新的概念。中国数学的教育模式实在是给学生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美国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在其余课程上,比如说生物、生理、法医、宏观经济,都让我受益良多。在中国学生物这门课,我有死记硬背的各种不理解,到了美国,我通过实验和解剖课老师的讲解,对于生物学科产生了兴趣。生理课更偏向于医学预科,讲解人体的生理系统与工作原理。
法医课的期末考试就是一个模拟法庭,老师先是做好准备,伪造一个犯罪现场,同学们身临其境,再去调查,检验。最后考试的时候装作是科研人员在法庭上展示自己收集的证据和自己的推理。宏观经济这门课我是真的很喜欢,老师幽默风趣、讲得明白是一回事,但经济确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选择大学、租房子,都要通过各种考量,来做出最有价值的决定。比如,每一次去越南餐馆吃米粉都是在促进流程循环。体育课,对于我这个天生体育就不好的人来说,则实在是折磨,每天一小时,每星期五天,期末考试是相当于5.6公里的长跑。累死累活最后还不一定拿A。
个人与集体都很重要
在美国,个人与集体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被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既要保留个人的特色与独立,同时要为整个群体做出贡献。在学校,小组活动简直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而且成绩还是按照整个组来给的,协调个人和小组之间的关系,对于一开始语言不通的我来说可不算太容易。遇到过热心负责的同学,也遇到过不学无术、不愿做事的人,成绩也是有高有低。
只要努力,就能在高中校园里找到一份归属感。一开始我被动听指令,后来我选择尽量主动。与同学一起讨论策划项目,一起分配工作。在高年级的时候,也鼓足勇气参加了学生会,一起组织学校的各种活动,运动会、舞会、献血、捐款。几乎每个礼拜五都要在学校中心的小广场上组织个什么活动。在美国高中的最后一年,过得忙碌而充实。不过你要是想过得“遗世而独立”实在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爱说话、不关心学校的活动,就可以独来独往,就像刚刚到美国时人生地不熟的我。但是,在大学或者工作面试官审视你的时候,他们却希望你尽可能融入,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来。几乎每个大学都要考察你有没有领导能力,能不能与别人合作。
文化差异被欣然接受
加州是不同人种、不同文化的大杂烩,中国人、印度人、越南人、黑人、墨西哥人占多数,金发碧眼的白人反而占少数。人们太容易给别人贴上一个标签,或者放在一个特定的格子里。“他是中国人,所以他肯定是书呆子”“他是男生,所以他不应该喜欢粉色。”
但在我的高中,同学们欣然接受文化差异,不把人简单地以性别或者肤色划分。“尽量求同存异,不戴有色眼镜审视别人”,这是我在一个种族繁杂,文化有分别却又相融合的中学读书三年最大的感受。
最新热文推荐:
(实习编辑:杜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