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色彩VS职业化
从美国和中国截然不同的校长选拔方式和两国50强高校校长的工作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名校校长身上体现出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而美国名校校长们则更加职业化。
美国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董事会,董事会有权监督学校的运作和管理。学校校长人选也由董事会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决定,下图7简要概括了美国校长选拔的具体流程,美国校长选拔面向社会公开开放,市场化程度高,行政色彩少。
不同于美国的选拔民主,中国校长选拔仍以行政任命为主,整个大学更像是一个行政化的机构,自上而下地执行命令,高校管理者亦有相应的行政级别,社会化程度低,没有面向市场。近年来,高校校长纷纷响亮发声,要求“去行政化”,但透过“去行政化”的表象深入来看,更关键的是大学校长的职业化。
美国大学对于“校长”的管理职能定位十分清晰,一旦就任校长,在任期内,他们就必须将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教学工作暂放一边,专注于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全职管理者。比如耶鲁大学前任校长Richard C. Levin,作为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在出任校长之前,他曾任耶鲁大学经济系主任和研究生院院长,是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但在他担任耶鲁大学校长职务的12年里,他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也没有挂名带领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
和国外大学的全职校长相比,我国的大学校长通常是一方面要负责大学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具体的教学科研任务,也就是所谓的“双肩挑”,既是官员,又是教授;既做管理,又搞研究。但是高校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这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全心全意地投入。
大学校长的“职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大学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更是治疗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边界不清这一痼疾的一剂良药。
“双一流”建设时代,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高校校长的综合素质、办学能力以及管理水平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世界一流的高校管理,更需要有世界一流的高校校长。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阅读完本文,相信你已有了答案。
最新热文推荐:
(责任编辑:马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