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是植根于我们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海外学子奋发图强的精神归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曹卫洲指出,“近百年来,我国无数海外学子胸怀家国天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用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树起了精神丰碑。”
面对祖国危难,为了救国图存和民族复兴,莘莘学子上下求索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等人发出正义呐喊。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蔡元培倡导“交换所长,蔚为国用”;詹天佑提出“各出所长,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在上世纪初,国家受难、民族存亡之际,一批又一批怀着一颗渴望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赤子之心的仁人志士远赴重洋,刻苦学习,寻找救国良方。一大批莘莘学子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挺身而出,诠释了新时期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曹卫洲感慨地说:“今天我们回溯历史,总能被那些矢志为国为民的莘莘学子所感染,百年留学历程诠释了留学人员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本色。”
1847年,以容闳为代表的第一批留学生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史的序幕,开启了中国走向世界,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科技的新纪元。
建国初期毅然归国的海外学子,凝成我国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
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踏上归程,他在归途中发出一封《致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新中国的诞生,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也让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民族振兴的曙光。从1949年到1957年,留学生归国人数大约有3000人,约占同时期在外留学生、学者总数的一半。在1999年受到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的就有21位。“对这些怀有赤诚大爱的知识分子来说,祖国是他们生命中永不平复的烙印,报效国家是他们无法淡忘的责任,是他们不可更改的人生命运。”曹卫洲说。
“回国不需要理由!”著名物理学家彭恒武掷地有声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些海外赤子共同的心声。当时,以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邓稼先、吴大观等一大批科技界巨匠从海外回国,凝成我国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
李四光,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用行动向世人诠释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国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以国为家,淡泊名利,用毕其一生的奉献书写了对党、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为了给中国的战鹰装上一颗“中国心”,这个目标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全部的生命……他们始终坚守着朴素的爱国心,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风雨洗礼,他们身上激荡着傲然于天地之间的爱国情怀,他们心中始终坚守着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