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AP历史考纲变化
2014年的考纲规定了七大历史主题,我们之前讲的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就是其中之一,但在2014年考纲只给了一个词identity,所以到了2015和17年,考纲将这个主题streamlined“流线型化”,也就是更加合理化和清晰化,其他的变化,有的主题只是按照重要程度重新调整了顺序,比较大的一个调整就是2014年的第三个主题Peopling,这个词包含的含义比较丰富,而不仅仅有殖民的意思,所以解读起来不太容易,所以改革之后变成了Migration说明西进运动这种内陆的迁移,settlement说明早期欧洲在北美的殖民,和后期美国崛起后扩张的殖民等等。
了解主题之后,同学们下一步要研读考纲中这七个主题的划分,因为每一个主题官方都给出了几个学习目标和方向,7个主题中,一共有19个学习目标,我们熟悉了这19个学习目标之后,就可以很好的判断一个题目所考察的是那个主题。
举个例子,我是怎么知道这幅图包含了国家认同的主题。是因为这个主题的第三个学习目的就是需要学生们学会分析思想的变化。
在美国介入国际的纷争和世界的发展,美国人民对自己民族和国家身份的认同,在思想上就会有变化。所以明确主题之后,我们在梳理知识点的时候我们的逻辑线条非常清晰的。不知道大家现在能不能体会到Steamlined的感觉了。
主题的提炼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刷题才能形成,所以如果大家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之后一定要多下功夫去研读大纲里的学习目标。
第三点我要说的是关于题型的设置,14-15年的题型仍然是55道多选,4道简答,1道文献分析,最后是二选一的作文题。
17年关于题型的考察主要变化是主观题变得更加灵活。
第一个特点是:选择更多,比如说大作文从二选一变成了三选一,而每个选项考察不同的时期,但是每个时期所考察的知识点不变。
第二个特点是:缩小考察范围,这个针对的是文献分析题,时间限定在了Period 3- P8,增加了文献分析题的时间,其中包括15分钟阅读文献的时间;简答题从四道缩减到了三道,时间也从50分钟缩减到了40分钟。
第四点我们重点来说一下,AP考试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的历史思维,这也是世界历史和欧洲历史都会考察同学们是否能够将历史思维下的各个技能运用自如。
我在开篇时已经给大家介绍了3种历史思维技巧:时间推理能力,对比能力,背景融入(将自己置身于特定时间或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思考的能力)
2014年的考纲规定了4个主要的历史思维的特点,其中首要的内容就是时间推理能力,(完成时间推理的三个思考工具分别是梳理事情的因果关系,梳理事件后续持续的变化与影响,对时间轴进行切分),依次类推,2014年的考纲规划出了9个历史学习的思考工具。而在2015年,考试大纲将分析历史文献放在了首位,设定了主要文献和次要文献的划分。而我们在考试中不论是主观题和客观题,随处可以看到对文献的阅读。
2017年去掉了对时间的划分和知识整合这两个工具。将史料分析和论文解读作为单独考察的能力,简单来说也就是DBQ文献分析题和Long essay大作文所考察大家的内容。
最后补充一句:17年考纲最大的变革就会体现在18年5月的考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