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大家参考,新东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丹麦留学指南:哥本哈根大学介绍及学校官网,包括学校简介,开学时间,留学费用和学校录取条件等,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哥本哈根大学(K?benhavns Universitet),位于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麦规模最大、最有名望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北欧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哥本哈根大学构建起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并为丹麦培训了许多神职人员、医生、律师和教师等专业人才,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四万人,并建立了庞大而雄厚的师资五千多人次。
大学排名常年位居北欧第一。在中、英、美三大榜单上,2014/2015世界大学排名第三十九位(ARWU)[1] 、第四十五位(QS)[2] 、第六十五位(U.S.News)[3] 。
此外,哥本哈根在2014年、2015年“最佳学生城市”榜单中,荣列第二十位、第二十八位(QS)[4] 。同时,受欧元汇率持续走低影响,哥本哈根在2015年美世咨询公司[5] 的针对海外人员驻当地的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中,下滑至第二十四位[6] 。
中文名:哥本哈根大学
外文名:Universitas Hafniensis; K?benhavns Universitet;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简 称:UCPH(通用); KU(丹麦语)
校 训:Coelestem adspicit lucem (天埻目见之光)
创办时间::1479年
类 别公立大学
现任校长:Ralf Hemmingsen
知名校友:尼尔斯·玻尔、奥斯特、安徒生、克尔凯郭尔
所属地区:京畿大区 哥本哈根市
主要院系:理、法、神、社科、人文、健康-医药
主要校区:North,City,South,Frederiksberg
注册学生数:40882人(本科:研究生 ≈ 4:3)
教师人数:5616人(不含行政/技术人员)
学校类型:综合性大学
学校属性:研究型大学
占地面积:约93万平方米
所属联盟: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
1学校简史
哥本哈根大学位于北欧和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拥有500多年的历史。建校以来,从中世纪的学术先师同教廷、国王的抗辩,到20世纪上半叶两位科学巨匠玻尔与爱因斯坦之间的学术争论,构成一部不断探索真理、追求极致、繁荣文化、开拓文明的教育创业史。
哥本哈根大学成立于1479年6月1日,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批准其成立。和欧洲其他国家早期的大学一样,哥本哈根大学最初也是由天主教会创建,属天主教会管辖,以培养教士、传播基督教思想为职责。早期的哥本哈根大学的专业设置除神学外,还包括法学、医学和哲学。1482年,大学图书馆建立。1533年至1536年,学校经历了3年内战 。
1537年马丁·路德新教改革之后,哥本哈根大学转归丹麦路德会(Danish Lutheran State Church)并得以重建,从天主教大学转变为新教大学,新校徽上的人物就是批准并支持这次重建的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1569年,弗雷德里克二世为学校的师生设立了奖学金基金。1642年,学校启用在圆塔(Rundet?rn) 的天文台。1654年,大学图书馆迁址至圆塔附近。1661年,弗雷德里克三世开始筹建皇家图书馆。
1675年至1788年间,哥本哈根大学引进了学位考试制度,这种制度最先应用于神学院,之后向其他学院推广。课程越来越多,尤其在医科和法学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学院渐具规模。哥本哈根大学的图书馆、教学医院等重要项目也陆续兴建起来,成为丹麦高等教育及科研中心。至1788年,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参加学位考试来获取学位证书,学校开始把重心从教学转移到研究上。
1842年和1850年之间,哥本哈根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原来的医学院和外科医学研究所合并为保健科学学院。1848年,法学院内也进行了调整,将新兴的政治学科归入法学院。1850年,数学和自然科学专业从哲学院中分离出来,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学院。
1877年,哥本哈根大学录取了第一位女学生。20世纪上半叶,发轫于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的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马克斯·冯·劳厄、德布罗意等人之间的学术争论[8] ,弥漫在这里浓郁而清新的学术自由空气,使这所古老学府历久常新。
1960年至1980年间是哥本哈根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学生人数从6,000增至26,000,教职员工人数也相应大规模地增加。此外,这一时期内还兴建了新的动物学博物馆,以及以奥斯特和奥古斯特·克罗命名的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学于1970年颁布校规,规定对大学施行民主化管理。1973年,这一规定得到修正,并很快被丹麦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所采纳。1990年至1993年期间的改革使得大学开设的所有专业都有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
1993年,法学专业脱离社会科学学院而成为独立的法学院。1994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环境科学、南北关系和生物工艺学等新专业,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适应其长期发展的需要。从1996年开始,哥本哈根大学又陆续建造了一些新的建筑,包括阿迈厄岛(Amager)上的生物技术中心和人文学院大楼(今South Campus)。20世纪末,学生人数超过3万5千人,学校不得不招聘额外的教授和其他工作人员。
21世纪初,学校有超过3万7千多名学生和7千多名职工,成为全国最大的教学机构。2006年,学校宣布开始逐渐撤离拥有超过五百年历史的哥本哈根内城古教学建筑,对日益增多的院系部门进行集中化,以便形成更大、更现代化的校区和加强跨学科合作。
2007年,因合并皇家兽医和农业大学和丹麦的皇家药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纳入了两个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医药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医药科学学院的生命科学、药学科学联同卫生科学,使其成为北欧最大的健康和生命科学中心之一。2012年,三分之一的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科学学院、卫生科学学院合并为医药与健康科学学院,剩下三分之二的生命科学学院并入自然科学学院。至此,六大院系形成[9] 。
2013年4月,皇家图书情报学院 (The Royal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0] 正式并入人文学院。
2校训
在位于Frue Plads的古老的大学主楼的正门之上,栖着一鹰,其下就是哥本哈根大学的校训[11] 。原文为拉丁文“Coelestem adspicit lucem”。丹麦文为 "Den ?jner det himmelske lys"。
英文为 “It beholds the celestial light”。关于其中的“It”,有两种说法,一说指出其为北欧神话中的维德佛尔尼尔,见证哥本哈根大学洞彻天际的智慧之光;另一说则出自彼时在哥本哈根大学同时攻读文学与自然科学学位的冰岛诗人 Jónas Hallgrímsson 的诗 Hornbjarg (“Horn Crag”)[12] ,诗中的鹰是柏拉图等思想者之沉思——或者更广泛地说,人类之精神——的意象:鹰注视着天光的尽头,因其不惧阳光,而目光锐利;意指只有志存高远,不畏艰险,洞烛幽微,方能接近真理[13] 。
此校训译成中文,即为"天埻目见之光" ("埻", 通"准")。
3学校设施
1728年10月,哥本哈根发生持续4天的大火,近三成的城市建筑被烧毁,二成的城市人口无家可归。火灾亦使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毁于一旦,近4万册图书付之一炬,其中大量是中世纪留存下来的珍本和孤本;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的观测设备和观测记录也被烧毁[14] 。不过,学校幸免于1795年的大火。
虽然学校在1801年的哥本哈根战役[Battle of Copenhagen (1801)] 中未受波及,但地质博物馆在1807年英国和丹麦的交战 [Battle of Copenhagen (1807)] 中被毁,当时英国的舰队炮轰哥本哈根城 (Bombardment of Copenhagen),哥本哈根大学超过一半的古老建筑在这次战役中被毁。
1836年,新的大学主楼落成[15] 。哥本哈根大学的很多附属机构,包括图书馆、动物学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植物园和温室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建立起来的。进入20世纪,哥本哈根大学把发展转向哥本哈根市的北部,在那
里成立新的大学医院、新的图书馆、理论物理中心、自然科学中心。
哥本哈根大学现有许多博物馆、博物园,如动物学博物馆、植物园和温室、地质学博物馆、医学博物馆等。地质博物馆现藏有800多万种样品;植物园则最大规模地收集了现存植物种类,拥有全球三万多种植物,并拥有三个基因库。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现已并入丹麦皇家图书馆(The Royal Librar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Denmark and Copenhagen University Library)[16] ,是北欧地区最大的图书馆。
4管理机构及师资
哥本哈根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是校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学生、教师、管理和技术人员三部分组成。
教师主要分为荣休教授、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等;此外还有客座教授、资深顾问,以及特聘的专家导师和学术雇员等。学校不拘一格聘用人才,但仍需遵循丹麦政府的一系列规定,以确保学生获得最高质量的国际认证。2013年学校有职工一万多人,其中教师超过一半;同期在校学生人数约四万人,其中本科生两万三千多人,研究生 (硕士和博士)一万七千多人[17] ;此外还有国际学生近四千人。
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的直接拨款。1999年的年度预算是24.2亿丹麦克郎,其中有大约4亿克郎的资助来自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国际组织以及私人基金和公司。2010年大学预算超过10亿欧元,为全欧第四,仅次于Oxbridge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5校区与院系设置
校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哥本哈根大学的校区相当分散,主要分布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奥斯特学院 (H.C. ?rsted Institute) 附近和阿迈厄岛 (Amager) 的北部;但同一专业的课程一般不会在不同的校园教授。
四大校区:
N?rre Campus(北校区):包含了大部分的健康-医药学院和部分自然科学学院,
新的药学中心 (Pharma Science Centre)、马士基大楼 (The M?rsk Building)、尼尔斯·玻尔大楼 (The Niels Bohr Building) 已竣工或正在兴建中,未来会将该校区规划成哥本哈根科学城 (Copenhagen Science City)[18] ;
Frederiksberg Campus(腓特烈堡校区):自然科学学院的主校区,同时包含部分健康-医药学院,2016年初启用新的哥本哈根植物学中心 (Copenhagen Plant Science Centre) ;
City Campus(城市校区):现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神学院、行政部门所在地,也包含了部分自然科学学院及健康-医药学院,在获得丹麦环境部VILLUM基金会、诺和诺德基金会等多个基金会的资助后,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亦在计划中;
S?ndre Campus(南校区):主要是人文学院和小部分自然科学学院,预计2016/17学年冬季扩建 (KUA3) 完成,届时法学院和神学院亦将迁址至此;
市外校区或分部:
Taastrup Campus(措斯楚普校区):自然科学学院和健康-医药学院部分设施所在地;
Helsing?r(赫尔辛格),H?rsholm(霍斯霍姆),N?debo(诺波):各有自然科学学院的部分建筑,在N?debo还成立了新的森林学校 (Forest School);
学院
哥本哈根大学起初有五大学院,它们分别是:神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健康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和自然科学学院,以及一个校外的口腔中心。所有本科课程以丹麦语授课为核心,且学生入学后每学期都有充分的英语课程,能获取学分。经过不断的调整与2012年的院系归并,六大学院为:健康与医药科学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自然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和神学院。
哥本哈根大学设有超过100个科系[19] 或中心[20] 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各个科系划分成不同专业,很多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又细分为不同的专精方向 (Specialization) 。神学院合并为一个科系,有9个研究中心;法学院也合并为一个科系,有10个研究中心;社会科学学院有5个系和6个研究中心;人文科学学院有8个系,12个研究中心;自然科学学院有10个系,包括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在内的29个研究中心,以及附属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医药与健康科学学院有16个系,22个研发中心,以及附属的23家医院和一个糖尿病医疗研究中心的联合体 —— 哥本哈根大学医院 (Copenhagen University Hospital)、一个宠物医院 (University Hospital for Companion Animals)、一个大型动物教学医院 (Large Animal Teaching Hospital)。此外,哥本哈根大学还有34个跨科系 (Cross-Department) 研究中心,21个跨学院 (Cross-Faculty) 研究中心,7个跨校际 (Cross UNICPH-Institutional) 研究中心,以及一个独立的生物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心 (BRIC)。
6热门专业
基本教学语言为丹麦语,在研究生阶段也提供相当数量的英语授课及研究课程[21] 。
【专业排名根据: U.S.News 2015; URAP 2014 (University Ranking by Academic Performance);NTU Ranking 2014 (Performance Ranking of Scientific Papers for World Universities )】
数学 (Master of Science in Mathematics):和物理学及天文学[22] [Master of Science in Physics (Astrophysics, Geophysics, Biophysics and Quantum Physics)]、化学 (Master of Science in Chemistry) 同为学校传统强系;
经济学 (Master of Science in Economics)、数理经济学 (Master of Science in Mathematics-Economics):其计量经济学举世瞩目,与数学系组成强大的数理经济学金融计量基地。同时,哥本哈根大学拥有一个不完善知识经济学研究中心,隶属于索罗斯创建的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 (INET)。在2014年国际计量经济学博弈赛 (World Championship of Econometrics) 中,哥本哈根大学的团队击败来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奥胡斯大学和国立统计与经济管理学校等高校的对手,获得冠军[23] ;
农学 (Master of Science in Agriculture),食品科学 (Master of Science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农学专业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同为世界顶尖,Plant & Animal Science、Agricultural Sciences 分列全球第7位、第9位 (NTU Ranking);Agricultur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Environmental Sciences 分列全球第7位、第10位 (URAP);Agricultural Sciences、Plant and Animal Science 分列全球第9位、第12位 (U.S.News);食品专业亦获得了Arla和嘉士伯等国际巨头的支持;
生物信息 (Master of Science in Bioinformatics):依托强大的BRIC (Biotech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entre)[24] 和生物信息研究中心 (Bioinformatics Centre)[25] ,其Biological Sciences 全球第12位 (URAP);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分列全球第21位、第36位 (U.S.News);药学 (MSc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国际健康 (Master of Science in Global Health):其医药健康类与Karolinska Institutet (卡罗林斯卡学院) 同属国际一流,其中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Clinical Medicine 分列全球第8位、第29位 (U.S.News);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全球第11位 (NTU Ranking);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全球第20位 (URAP);学校在欧洲三大最佳生物科技创新基地之一的医谷 (Medicon Valley)[26] 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质和地球科学 (Master of Science in Geology-Geoscience):隶属于实力雄厚的IGN[27] ,如 Hans Thybo 教授为欧洲地球科学联盟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主席;其所在的 Geocenter Denmark 是欧洲最重要的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之一,同时亦为 GEUS(Geological Survey of Denmark and Greenland,丹麦-格陵兰地质调查局)所在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地球遗传学中心 (Centre for GeoGenetic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28] 也与之有着紧密联系——这是一个跨学科中心,主要由遗传学家和地质学家组成,研究内容丰富:从研究欧洲冰河世纪猛犸象的迁移,到追踪最早的人类在澳大利亚的足迹;从分析格陵兰岛重达20吨的陨石,到理解早前的气候变化并预测其对未来的影响;从检测各类疾病的遗传背景,到探索一雌多雄对绿海龟生存情况的影响;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Impacts,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CCIMA)]:跨院系授课,兼顾自然科学(如Geophysics是Niels Bohr Institute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和社会科学(如Political Science是全国入学要求最高的专业之一);各授课地点距离北校区 骑车不超过10分钟;跨学科研究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哥本哈根大学的特长领域,Multidisciplinary全球第28位 (URAP);如 Niels Bohr Institute 的Biophysics是跨越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的综合性领域;合成生物学 (Synthetic Biology) 是化学、纳米科学、生物物理学等的交叉学科;Dynamical Systems Interdisciplinary Network [29] 则通过多学科紧密合作, 借助数学及计算机建模和统计学、生理和神经科学、心理学、计量经济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等,合力攻克复杂系统问题。
7 MOOCs
从2013年起,哥本哈根大学的各学院提供慕课课程[30] :
· Origins -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Solar System, Earth and Life
起源 - 宇宙、太阳系、地球和生命的形成
· The New Nordic Diet - from Gastronomy to Health
新式北欧饮食 - 从美味到健康
· Bacteria and Chronic Infections
细菌和慢性感染
· Diabetes - a Global Challenge
糖尿病 - 一个全球性挑战
·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Health
全球健康导论
· Measuring Causal Effec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测量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效应
· Constitutional Struggles in the Muslim World
穆斯林世界的本质冲突
· S?ren Kierkegaard - Subjectivity, Irony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索伦·克尔凯郭尔 - 主体性,反讽和现代性危机
· Scandinavian Film and Television
斯堪的纳维亚影视
8学制/学费/奖学金
哥本哈根大学的学制为本科三年,毕业可获学士学位。本科淘汰率高达50%~70%。继续攻读两年可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一般至少三年完成。但神学、医药学、牙医学会有所区别。绝大多数学科都可以授以相当于从学士到博士的学位。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ECTS) 亦在哥本哈根大学适用。另外,还设有普通教师资格证书课程,学制2年;大学教师资格证书课程需学习7~8年。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秋季学期为9月到翌年1月,春季学期从每年2月开始到6月结束[31] 。每学期含两个Block,每个Block结束后考试。考试形式多样,包括大论文 (Long Essay)、口试 (Oral Exam)、项目报告或作品集 (Project Report/Portfolio)、限时当堂论文 (In-Class Essay)、限时非当堂论文 (Take-Home Essay)、讲演 (Presentation) 等。
国家提供所有经费,并对本国 (Denmark)、欧盟 (EU)、欧洲经济区 (EEA) 和瑞士(Switzerland) 的学生免收学费。2006年起对非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学生收费。学费为5~13万克朗/学年,视具体专业而定[32] 。
学校对国内外优秀学生一视同仁地提供奖学金 (如Graduate Talent Programme[33] );也有由大学和公司共同提供的奖学金(如AKC奖学金[34] );部分专业有欧盟伊拉斯谟奖学金 (Erasmus Mundus)。
丹麦政府亦提供一定名额的政府奖学金 (Danish government scholarships for highly qualified non-EU/EEA students)。而丹麦政府的另一项教育支持奖学金 [The Danish State Educational Support (SU)],虽然主要面向丹麦学生,但国际学生仍可申请,且获得该奖学金的国际生数量正在稳步增长中。
除常规政府奖学金外,丹麦政府还通过了千万克朗级的丹麦创新奖学金计划 (Danish Innovation Scholarship[35] ),针对与丹麦有深度科技和工业合作的非欧盟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韩国、美国和日本,并希望促进获奖者毕业后留丹就业。同时,丹麦优才计划 (Top Talent Denmark) 也致力于为来自中国的学生提供留学和工作信息,如留丹工作机会、在华丹企毕业生项目等[36] 。
不仅如此,丹麦政府还额外对来自5个特定国家且对丹麦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提供长期奖学金 (Long-Term Scholarships[37] ),这五个国家是:中国、日本、以色列、埃及和俄罗斯。
丹麦法律也允许留学生打工,暑期、非暑期每周分别最多工作37、15小时,但没有法定最低工资标准。
丹麦连续几年在全球繁荣指数榜单中拥有优异表现。丹麦也是欧洲25岁以下青年失业率第五低的国家,仅次于德国、挪威、冰岛和奥地利[38] 。而哥本哈根大学除提供广受欢迎的职业导师项目[39] 和定期举行的招聘会外,还和哥本哈根商学院以及丹麦技术大学合作支持创业精英项目 (Entrepreneurship Excellence Programme[40] )。
9杰出人物
丹麦人口仅500多万,不到英国的十分之一、美国的百分之二、中国的千分之五,而她在各领域或培养或吸引的杰出人物却是灿若星河,这其中哥本哈根大学厥功至伟:
基础科学
第谷·布拉赫,天文学家,开普勒导师;
温伯格,物理学家,1979年获诺贝尔奖;
瓦尔明,植物学家,现代生态学的奠基者;
奥勒·罗默,天文学家,最早的光速测定者;
克努曾,海洋学家,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主席;
本·罗伊·莫特森,核物理学家,1975年获诺贝尔奖;
尼古拉斯·斯坦诺,地质学与地层学之父,解剖学家;
本特·斯特龙根,天文学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化学家,1997年获诺贝尔奖;
拉斯姆森·巴托林,地质学家兼医师,发现光的双折射;
卡斯帕尔·韦塞尔,数学家,比高斯更早发现了复数的几何意义;
巴克 (Per Bak),理论物理学家,利用沙堆模型阐述自组织临界理论;
瑟伦·索伦森 (S?ren S?rensen),化学家,1909年在嘉士伯实验室发明"pH";
杨福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复旦大学校长;
乌夫·哈格若夫 (Uffe Valentin Haagerup),数学家,原 Acta Mathematica 总编;
希尔德?李维 (Hilde Levi),物理学家,率先应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和放射自显影术;
英奇·雷曼,地震学家,发现地球地核内核,1971年获美国地学最高奖威廉·鲍威奖;
埃斯克·维勒斯列夫 (Eske Willerslev),进化生物学家,以研究古人类基因组而闻名;
科赫 (Lauge Koch),地质学家和北极探险先驱,1949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地学奖章;
乔治·伽莫夫,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与乔治·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大爆炸”理论;
乔治·德海韦西,化学家,1922年发现铪(其拉丁文意即“哥本哈根”),1943年获诺贝尔奖;
仁科芳雄,核物理学家,日本原子物理学之父,与奥斯卡·克莱因共同提出克莱因-仁科公式;
彼得·卢德维格·梅德尔·西罗 (Peter Ludwig Mejdell Sylow),数学家,提出并证明了西罗定理;
奥格·尼尔斯·玻尔,核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主任,1975年获诺贝尔奖;
托马斯·芬克 (Thomas Fincke),数学家,首创三角函数中的secant(正割)及tangent(正切);
奥斯卡·克莱因 (Oskar Benjamin Klein),物理学家,提出卡鲁扎-克莱因理论、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威海姆·约翰逊 (Wilhelm Johannsen),遗传学家、植物学家,“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概念提出者;
I.马德森 (Ib Madsen),数学家,原 Acta Mathematica 主编,1992年获洪堡奖,2011年获奥斯特洛斯基奖;
霍尔格·贝克·尼尔森 (Holger Bech Nielsen),物理学家,他与李奥纳特·苏士侃、南部阳一郎一起,被视为超弦理论的三位先驱;
卡尔·冯·魏茨泽克 (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Weizs?cker),物理学家、哲学家,里夏德·冯·魏茨泽克之兄,1957年获普朗克奖章;
拉斯·哈尔斯格 (Lars Hesselholt),数学家,美国数学学会会士,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JAMS) 编委会成员;
汉斯·谢尔勒鲁普 (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February Schjellerup ),天文学家,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台长,曾为大北电报公司起草中文电码;
哈那德·玻尔,数学家、足球运动员,主要研究数学分析,和奥托·诺伊格鲍尔、理查·科朗特一起创办全球最大数学数据库 zbMATH (Zentralblatt MATH),1908年获奥运银牌;
汉斯·克里斯钦·奥斯特,物理学家、化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安徒生的忘年交,首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首先分离出铝、首先详细阐述“思想实验”,1829年创立丹麦技术大学;
约翰·惠勒,物理学家,1942年与玻尔共同阐述核裂变机制,参与曼哈顿计划,提出“黑洞”、“虫洞”等概念,他也是提出多世界诠释的休·艾弗雷特三世的导师,1997年获沃尔夫奖;
朱利叶斯·佩特森,数学家,研究领域涉及代数、分析学、密码学、几何学、力学、数理经济学和数论,以其在图论上的贡献而闻名于世,提出佩特森图,在丹麦被誉为“科学界的安徒生”;
尼尔斯·玻尔,物理学家,同沃纳·海森堡、马克斯·玻恩、沃尔夫冈·泡利、保罗·狄拉克、朗道、约尔当、亨德里克·克喇莫斯、弗拉基米尔·福克 (Vladimir Fock, 前苏联)、罗森菲尔德 (Léon Rosenfeld, 比利时)、莫勒 (Christian M?ller, 丹麦)、威尔逊 (Alan Herries Wilson, 英国) 等人组成哥本哈根学派,1922年获诺贝尔奖;
医学/药学
革兰,医师及细菌学家,发明革兰氏染色;
尼尔斯·杰尼,免疫学家,1984年获诺贝尔奖;
约翰尼斯·菲比格,病理学家,1926年获诺贝尔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医师与科学家,1903年获诺贝尔奖;
亨利克·达姆,生物化学家、生理学家,1943年获诺贝尔奖;
奥古斯特·克罗,药学家,诺和诺德创始人,1920年获诺贝尔奖;
彼得·帕纳 (Peter Ludvig Panum),生理学家和病理学家,最早发现细菌内毒素;
冯·马格纳斯 (Preben von Magnus),病毒学家,冯·马格纳斯现象以其名字命名;
海塞 (Lasse Hessel),医生兼发明家,发明女用避孕套,2000年获英国女王企业奖;
科里斯坦·汉森 (Christian D.A. Hansen),药学家,全球最大益生菌供应商科汉森创始人;
吉特·克努森 (Gitte Moos Knudsen),神经科学家,欧洲神经心理药物学院 (ECNP) 副主席;
卡尔·兰格 (Carl Lange),医师、生理学家及精神病学家,与威廉·詹姆斯共同提出情绪理论;
沃雷·沃尔姆 (Ole Worm),医生及古物研究家,Wormian bones (颅骨缝间骨) 以其名字命名;
舒曼 (Holger Werfel Scheuermann),医生,Scheuermann's disease (青年性驼背)以其名字命名;
保罗·克亚尔 (Poul Kjer),眼科学家,Kjer's optic neuropathy(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以其名字命名;
比约恩·易卜生 (Bj?rn Aage Ibsen),麻醉学家,创立危重病医学(重症医学),建立世界上首个ICU病房;
保罗·阿斯楚普 (Poul Bj?rndahl Astrup),临床化学家,发明血气分析仪,1958年与Ole Siggaard-Andersen共同提出碱剩余;
卡斯珀·巴托林,解剖学家、医学家和神学家,最早描述了嗅神经的机理,其著作《人体解剖学》长期以来是解剖学的通用教科书;
托马斯·巴托林,解剖学家、内科医生,率先发现人体淋巴系统,率先提出冷冻麻醉的科学理论,率先记载人体自燃现象,比Patau更早描述了13三体综合征;
社科/人文
何莫邪,汉语言学家;
藤枝晃,日本敦煌学学者;
勃兰兑斯,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丹·扎哈维 (Dan Zahavi),现象学家;
叶斯柏森,语言学家,英语语法权威;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作家暨诗人;
拉斯克,语言学家,比较语言学奠基人;
亨利克·诺德布兰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约翰内斯·威廉·延森,作家,1944年获诺贝尔奖;
卡尔·耶勒鲁普,诗人兼小说家,1917年获诺贝尔奖;
亚当·戈特洛布·奥伦施拉格,诗人、剧作家,被誉为“北欧诗歌之王”;
李来福 (Leif Littrup),历史学家,研究史学史、中国历史和比较史学;
赫杰特·拉什穆森 (Hjalte Rasmussen),法学家,推动欧共体司法改革;
阿尔夫·罗斯 (Alf Niels Christian Ross),法学家,斯堪的纳维亚法学派代表人物;
柏思德 (Kjeld Erik Brodsgaard),中国学专家,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约翰·尼古拉·马兹维 (Johan Nicolai Madvig),古典学学者,嘉士伯基金会首任主席;
埃格罗兹(梭仁·易家乐,S?ren Egerod),语言学家,师从汉语言学泰斗高本汉和赵元任;
路维·郝尔拜,作家、散文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有“人文社科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郝尔拜奖即以其名字命名;
索伦·克尔凯郭尔,哲学家、心理学家、诗人,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心理学先驱,让-保罗·萨特、威斯坦·休·奥登等人深受其影响;
尼尔斯·泰格森 (Niels Christoffer Thygesen),经济学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发展与评审委员会主席,欧元主要设计者之一;
威廉·路德维希·彼得·汤姆森 (Vilhelm Ludwig Peter Thomsen),语言学家、突厥学学者,叶斯柏森导师,土耳其国家图书馆所在的大街以他的名字命名;
约翰·卢兹维·海贝尔 (Johan Ludvig Heiberg),古典学及数学史学者,发现失落的“阿基米德羊皮书”,与希思 (Thomas Little Heath) 译注现行《几何原本》;
尼尔斯·莱切 (Niels Peter Lemche),宗教学学者,与Thomas L. Thompson等人倡导圣经极简主义 (Biblical Minimalism),逐渐形成神学界的哥本哈根学派;
奥利·维夫,国际关系学者,他和巴里布赞、凯尔斯特拉普 ( Morten Kelstrup ) 等人创立的哥本哈根学派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安全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派之一[41] ;
叶尔姆斯列夫,语言学家,他与布龙达尔、尤尔达尔 (H. J. Uldall) 一起,创建了结构语言学三大学派之一的哥本哈根学派(另两大学派为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韩礼德、哈里斯、乔姆斯基等人亦受其影响;
应用科学
韩征和,国内超导材料研究领域领军人;
彼得·诺尔,计算机科学家,2005年获图灵奖;
艾拉普 (Ove Arup),丹麦裔结构工程师,跨国公司奥雅纳创始人;
阿恩·阿斯楚普 (Arne Astrup),应用营养学家,原国际肥胖研究学会主席;
米克尔·图路普 (Mikkel Thorup),计算机科学家,Journal of the ACM (JACM) 编委;
查尔斯·西蒙尼,软件开发专家,1966年获邀前往哥本哈根大学并接触晶体管计算机;
彼得·达尔高 (Peter Dalgaard),生物统计学家,R语言核心开发小组及Omegahat项目成员;
尤金·波尔齐克 (Eugene Polzik),实验物理学家,与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共同研发量子计算机;
梭伦.约翰逊 (S?ren Johansen),计量经济学家,其学术思想与克莱夫·格兰杰互相交流和影响;
彼得·霍伊 (Peter H?j),生物化学工程师,昆士兰大学校长,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CEO,CSIRO委员;
皮亚特·海恩 (Piet Hein),发明家、数学家,发明六贯棋、索玛立方块等多种游戏,擅长用超椭圆曲线进行设计工作;
斯蒂恩·拉斯穆森 (Steen Rasmussen),人工生命和复杂系统科学家,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圣菲研究所研究教授;
佩尔·平斯特拉普-安德逊 (Per Pinstrup-Andersen),食品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2001年获世界粮食奖;
科琳娜·科茨 (Corinna Cortes),计算机科学家,谷歌纽约负责人,提出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的通用算法;
马德斯·托夫特 (Mads Tofte),计算机科学家,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校长,与导师罗宾·米尔纳提出SML (Standard Meta-language);
托瓦尔·蒂勒 (Thorvald Nicolai Thiele),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精算师,在统计学、插值、三体问题等多个方面均颇有建树,首先将定量化引入金融数学,首先用数学方法描述布朗运动;
商政/体艺
格莱·贝,演员、歌手;
裴德盛,丹麦驻华大使;
本杰明·克里斯滕森,早期惊悚片大师;
孔林德,商人、企业家、作家和慈善家;
康妮·赫泽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
波尔·尼鲁普·拉斯穆森,欧洲社会党党魁;
佩尔·柯克比 (Per Kirkeby),画家、雕塑家、诗人;
保罗·施吕特,政治家,1994年任欧洲议会副议长;
贝蒂·俄林,政治家和经济学家,1977年获诺贝尔奖;
哈夫丹·马勒 (Halfdan T. Mahler),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赫勒·托宁·施密特,2011年上任的丹麦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莫根斯·吕克托夫特,2015年上任的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主席;
维格迪丝·芬博阿多蒂尔,世界上第一位民选产生的女性国家元首;
斯汀·宝仕 (Stine Bosse),北欧联合银行董事,Tryg保险公司CEO;
杨焕明,华大基因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史蒂夫·斯库利 (Steve Scully),美国C-SPAN监制,白宫记者协会会长;
西格蒙杜尔·戴维·贡劳格松,冰岛总理,全球年龄最小的民选政府首脑;
艾斯吉尔德·埃布森,赛艇运动员,获3枚奥运金牌和6枚世界锦标赛金牌;
克劳斯·迈尔 (Claus Meyer),厨艺大师,“全球最佳餐厅”Noma联合创始人;
李斯阁 (Steen Riisgaard),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COWI(科威)董事长、前诺维信CEO;
玛格丽特二世,1972年加冕的丹麦历史上第二位女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远房表妹;
简·雷学利 (Jan Leschly),马士基集团、美国运通公司董事,职业网球运动员(1967年世界前十),国际网球名人堂主席;
麦德斯·欧丽森 (Mads ?vlisen),诺和诺德CEO、诺维信董事长、乐高集团董事,联合国全球契约(联合国全球盟约)企业家代表;
拉斯·米科尔森,从哥本哈根大学生物系中辍,著名演员麦德斯·米科尔森之兄,参演国际知名的《谋杀》(丹麦原版)、《权利的堡垒》、《杀戮元凶:狙击手》,并客串《神探夏洛克》、《纸牌屋》等剧;
相关诺奖得主
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哥本哈根大学进行研究及教学工作:
施里弗,物理学家,1972年获诺贝尔奖;
威尔金森,化学家,1973年获诺贝尔奖;
汉斯·贝特,物理学家,1967年获诺贝尔奖;
保罗·伯格,生物学家,1980年获诺贝尔奖;
沃尔特·科恩,化学家,1998年获诺贝尔奖;
格拉肖,理论物理学家,1979年获诺贝尔奖;
詹姆斯·沃森,生物学家,1953年获诺贝尔奖;
安德烈·海姆,物理学家,2010年获诺贝尔奖;
詹姆斯·弗兰克,物理学家,1925年获诺贝尔奖;
爱德华·路易斯,遗传学家,1995年获诺贝尔奖;
莱纳斯·卡尔·鲍林,化学家,1954年获诺贝尔奖;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物理学家,1977年获诺贝尔奖;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生物化学家,1962年获诺贝尔奖;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宇宙化学家、物理学家,1934年获诺贝尔奖;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1983年获诺贝尔奖;
哥本哈根大学孕育了世界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她培养了第一个发现超新星的人和第一个测定光速的天文学家;这里有电磁理论的先驱,也有量子理论的创始人;她科学地阐述了人脑的结构和肌肉的肌理,寻找到了地球和生命最久远的证据。
10学术-业界合作
与社会交流互动是哥本哈根大学除科教文化传播和纯粹学术研究之外的另一大支柱,学校与工商业界和政府部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联合研究项目 (Joint research projects) 和研究人员雇佣 (Researcher recruitment) 为企业、组织和公共部门提供高水准的解决方案。战略伙伴关系 (Strategic partnership) 则着眼于长期发展,成员包括丹麦东能源 (Dong Energy)、葛兰素史克、马士基、诺和诺德、诺维信、格兰富集团、威卢克斯等。其他合作还有发明授权 (Access to inventions)、咨询服务 (Measurements, analyses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和政策建议 (Public authorities partners) 等。
多种资金来源,如欧盟研究资金 (EU research funding[42] ) ,包括 FP7 Coordinator、Horizon 2020 等项目;丹麦专门项目资金 (The Industrial PhD and Postdoc schemes[43] );单次最高可达1百万克朗的丹麦创新基金 (Innovation vouchers[44] ) 等,为这些合作提供了大量的经费。
11学生组织
学生会:二战期间,校方尽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与研究工作;学生自治会 (Studenterr?det) 积极组织和鼓励参加抵抗运动,并从中走出了许多政治精英和社会活动家,部分人物甚至对多年后发生在另一个国家的五月风暴产生了影响。
活动中心:1984年,学生们在圆塔附近自主建立了学生活动中心 (Studenterhus)[45] 。发展到今天,其内容从摇滚现场到爵士演奏,从政治辩论到太极拳演练,无所不包。
社交酒吧:星期五吧 (Friday bar)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传统,广泛分布于各个校区,为师生们在一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之后释放压力、增进社交和交流思想提供场所[46] 。
交响乐团:哥本哈根大学交响乐团 (SymfUni)[47] 成立于2007年,成员除本校学生外,还包括国际交换生和外校学生。该团已经在欧洲进行了相当数量的巡回演出,演奏曲目涵盖了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沃恩·威廉斯、比才、德沃夏克、鲍罗丁、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等名家的作品,也向外推广了尼尔斯·加德、卡尔·尼尔森、弗里德里希·库劳、爱德华·格里格、雨果·阿尔芬和拉尔斯-埃里克·拉松 (Lars-Erik Larsson) 等北欧作曲家。
国际生协会:国际生在哥本哈根 [International Student Society of Copenhagen (ISSC)[48] ] 和 伊拉斯谟学生网络-哥本哈根 (ESN Copenhagen[49] ) 为国际学生定期举办活动,以优化交换项目,并促进文化交流。
运动俱乐部:哥本哈根大学运动协会 (USG[50] ) 是一个非营利机构,为在校学生提供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各类体育项目活动。在哥本哈根这个高消费城市,USG每年的会员费远远低于校外的其他俱乐部。
12学生住宿
虽然哥本哈根有大量的学生宿舍 (Kollegium/Kollegie),但根据丹麦法律,学校不得经营学生住所。
学校成立了住房委员会 (Housing Foundation[51] ),拥有独立的订房系统,专门服务国际学生。学生在被录取后会收到该委员会的邀请邮件,届时可在线上筛选符合自己心意和预算的宿舍或公寓,并签订合同。
除学校提供的帮助外,学生亦可在 kollegierneskontor.dk 和 findbolig.nu 等网站上提前排队等候专供在读学生的各类住房[52] 。
若需要租住私人的住宅或房间,可以到 boligportal.dk 和 lejebolig.dk 等网站自行联系房东并预约看房,或到旅丹华人论坛 loong.dk 和 kina.cc 论坛丹麦版寻找或发布房屋租赁信息[53] 。
13哥本哈根大学,IARU与中国
IARU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由全球十所顶尖研究型高校组成,除哥本哈根大学外,其他九所成员学校包括: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2006年,哥本哈根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及其他IARU成员,成立了“Aging, Longevity and Health”(衰老,长寿与健康)项目,旨在通过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探究21世纪亟待解决的衰老机理及人类生命机制问题:小到分子、DNA、大脑,大至日常行为、社会关系、文化特质。
同时,哥本哈根大学积极参与IARU GSP (Global Summer Program)[54] ,开办富有特色的各类课程,同时遴选最优秀的学生参加仅限成员学校的暑期特别课程,并提供奖学金,使学生通过与各地各校的顶尖学子和学者交流,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迎接21世纪的各类重大挑战。
丹麦王国是唯一一个与中国有着百年不间断外交关系的国家[55] ,也是率先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北欧国家。基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深厚的汉学研究底蕴,哥本哈根大学组织了多项有关中国的研究,也开展了许多与中国方面的合作。
哥本哈根大学与中国的现当代交流始于1937年尼尔斯·玻尔对中国的访问,以及随后的周培源、张宗燧、胡宁等科学家前往彼时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造访。20世纪60年代,奥格·玻尔承父遗志,冲破国际意识形态的樊篱,邀请中国学者赴玻尔所进行学术交流[56] ,充分践行了哥本哈根精神,并开启了中丹友好学术访问之先河。这其中还穿插着李政道和杨振宁与两代玻尔的友谊。
2012年,哥本哈根大学制定了面向中国的战略政策,并配有具体的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以及即将建立的相关中国研究机构的作用[57] 。该行动计划包括定位哥本哈根大学所有与中国相关的活动,支持中丹教育研究课题,与哥本哈根商学院合作发展丹麦与中国问题的智库ThinkChina.dk。以上各项工作由哥本哈根大学跨学科机构“活力亚洲倡议”协调开展。
人文学院下的“中国研究”部门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约有40名哥本哈根大学学生在该合作框架下赴北大和浙大学习。2010年11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签署合作协议[58] 。2013年,“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59] 在哥本哈根大学成立,是复旦大学在欧洲第一个(也是继2012年成立的“复旦大学-加州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之后海外第二个)建立的中国研究中心,旨在促进多项在欧洲地区的前沿性且富有政策涵义的中国研究,深化中欧学术伙伴关系[60] 。
自然科学院和医学院下均设有专项中丹研究基金中心,比如,丹中分子纳米电子学中心、中丹乳腺癌研究中心、医学基因组学灵北 (Lundbeck) 基金中心。华大基因将其欧洲总部建立在哥本哈根生物科技园也是工业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哥本哈根大学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的丹方主导学校和积极合作伙伴。中丹中心设在北京,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办,其工作内容包括多个学科领域的教育研究活动,如水资源和环境、纳米科学、可持续能源、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