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逃逃今年六岁半,之前我从未想过他上大学的问题,因为实在太遥远了。前不久的感恩节假期我们一家子趁到奥斯丁逛了一圈,慕名参观了UTAustin,这可是一所在全球大学排名27位的学校,远在清华、北大之上。接着在朋友圈分享照片,畅想逃逃以后是不是可以上这所大学。原本轻描淡写的YY,却引来不少朋友的热心评论。
“UT Austin是什么学校?没听说过呢?我看逃逃是上哈佛耶鲁的料啊!”
“UT Austin是一流的大学啊!德州排名第一,孩子高中成绩保持前10%就没问题,加油吧!“
“逃妈,你花了那么多精力培养逃逃,怎么就只盯了个UT Austin,我还以为你立志要当藤妈呢!”
这里说的“藤妈”指的是孩子考上”常春藤盟校“(IvyLeague,由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8所大学组成)背后那位功不可没的妈妈。说实话,我还真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呐。怀着好奇的心理到各大论坛看了看各路神仙老妈是怎么看孩子上大学这事儿,尽管还早,了解下游戏规则总是有益无害的。
华人的名校情结
以前听说上海有不少收入不高的女生为了买LV包,天天泡面挤地铁。虽不知是否真有其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华人都是非常认品牌的,这种“品牌意识”无处不在,小到日用品、个人,大到公司、高等院校等。比如我当年读四川大学,我爸妈就一直不太好意思跟别人讲,被问到时总是遮遮掩掩,因为在他们那个年龄段和圈子,大家都只是听说过清华、北大、浙大、复旦这些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