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在告诫自己的学生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留学行业,这也是一句至理名言。很多同学一开始开展申请时,会抱着一些别人传授给自己的成功经验不放,比如,“某某的GPA和GRE不如我,他能去这个学校,我申请肯定也没问题”;有学长说:“文书一定要有xxxx的内容和结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个性化的,别人的成功可以借鉴,却难以随便复制。通过别人成功的经验去驱动申请并不是明智之选。
美国的教育体制很强调个性化教学,每个学校也有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录取学生的不同标准。因此机械地套用别人的经验,得到的常常是适得其反的结果。别人的成功经验一般不会是错误的,但应该加个限制。良药再好也要先对症,在搬取别人的忠告前,一定要认真对比自己和这位成功人士的不同之处,要学习他如何发现并运用自己的优势,如果过于机械地模仿,他用起来如鱼得水的经验,可能到你这里可能就如鱼进锅了。有些同学因为在论坛上或者和别人交流过程中形成一些思维定势,认为自己和别人比起来有些自惭形秽,申请过程中也不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愿望去规划。其实我经历过的很多案例,都是非211/985院校的学生申请到了TOP100,甚至TOP50,甚至常青藤。
曾经有位就读普通二本院校的同学,其他成绩也不出色,Dream School是NYU的MPA这个项目。但在论坛中他看到申请NYU时很多名校背景的申请者落马,这些人的背景条件都不错,他们在论坛里抱怨自己的GT如何之高,自己曾经在哪些500强有工作经历,即使这样却不被录取等等。这让这个学生很不自信,想降低一下申请标准。我对他说,论坛中的那些人大部分是在变个说法炫耀自己,在500强工作的经历很可能是路过或打酱油,这些名头很虚,非常容易被人识破,大可不必过分考虑这些信息。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感觉他的经历很丰富,虽然所在工作单位是一个小公司,但这也给了他很多独当一面的机会。尤其在自己单位的一次危机公关中,他设计了一个整合补救方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老板在年终大会上的表扬。我觉得这些闪光点足以支撑他向自己的目标学校冲刺。我们最后为他做了一个“有主见的公关实践者”的定位,整个材料突出了他虽然在公司中级别不高,但能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主见,最终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顺利入学NYU。当然,这里也有一些运气成分,不予尽述。面对留学申请,同学们应该懂得挖掘自身优势,制订你自己的决胜之策。
编辑推荐:
(实习编辑:李祺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