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初秋是每一个怀揣留学梦想的学生站在分岔路口为自己人生做选择埋单的时候。留学国到学校,从专业规划到住宿选择,几乎每一个选择都描绘着学生与家长对于未来留学生活的蓝图与期待。而对于大部分未成年的“世界准公民”来说,高昂的留学费用让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家长的经济来源,从而在选择时也难免会游走于个人喜好和父母期许的之间。到底该选择留学专业?又该如何平衡个人与父母在留学决策中的角色呢?
听惯了留学权威人士从专业角度剖析选专业的角度与利弊,今天不妨听听留学生的声音,听一听站在“过来人”的角度,一个有过留学经历的孩子对于选专业的家常话……
- 1 -
有一位台湾妈妈,二十多年前移民美国。这位妈妈有一个女儿,多年以后,女儿长大,考入了全美公立大学里面最好的艺术院校。女儿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艺术家。大一下来,所有艺术课程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妈妈的愿望,是女儿以后可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因为这个问题,母女二人关系搞的很僵。后来,在家人朋友的苦口婆心劝说下,女儿在大一的暑假做出了决定:放弃艺术,改学法律。现在,这位女儿在首都华盛顿有着一份稳定的律师工作,但是她每个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末在家里作画的那几个小时。
女儿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事业让自己是多么的有成就感,能让她有“成就感”的事情,可能是她所谓的那份“孝心”让她的妈妈有了无比的成就感。因为律师这份职业是她妈妈不管到了哪里都可以跟人家去炫耀的。
- 2 -
我高中的时候念的是一所美国的教会学校。当时的寄宿家庭的家长是移民美国很久的台湾人。 台湾爸妈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去当地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台湾人教会。我在这个教会认识到了到其他同年龄的高中生(在美国出生的台湾人的后裔)。
我记得当时每个周末去教会的心情都还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呢,我很想去,因为想去那里见这些同年龄的小伙伴。毕竟我的高中里面就我一个亚洲人,而且学校里面也没什么聊得来的朋友。另外一方面呢,我又是特别的不想去,因为这些小伙伴们的家长每周见到我都会说教式的让我觉得我的留学生活过的像屎一样。
“你有没有开始上AP课程啊?哎哟…没有上要抓紧了。”
“我儿子为了申请名校,在学校参加A社团B活动的,我好为他自豪哦。”
“小弟啊,你有没有做义工啊?没有一定要做哦,上大学很看重这些的。”
“我家Kyle刚刚申请上了UPenn,那个阿姨家的Emily也被Yale录取啦。一驰你想去哪所学校啊?”
甚至有直接这样跟我聊的:
“作为亚洲孩子,你不上常青藤你爸爸妈妈该多伤心啊?”
每个周末教会活动结束后,大家吃饭,家长们聊得无非就是这些话题了。你我之间的攀比之心着实的让我难受。从孩子的GPA到孩子的大学申请;从孩子的日后职业规划到孩子毕业后在哪里工作年薪多少,开什么车。哎…我记得当时作为一个高中生的我,一边吃着自己的饭,一边儿尝试着听旁桌台湾老人的台湾话对话。我宁可去听一门我听不懂的方言,也不愿意去听这些家长的攀比。
后来这所教会我就不去了。那些小伙伴们我也不再联系了。我按照自己的愿望,去了文理学院University of Richmond。我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但是我很欣慰,因为大学四年最后,我学会了如何去做自己。这是让我最欣慰的。
学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可能不仅仅是所有留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家长需要考虑的事情。我记得大学的时候,听到过有中国学生在每个学期在选课之前,都要跟她的父母汇报。所上的每一门课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有时候我就在想,出来上大学了父母都干涉的这么细致,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得等到何时才能得以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