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奥运会让不少城市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昂的办赛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不对等。因此,在提倡节俭办奥多年以后,国际奥委会又提出了跨国跨城市办赛,目的自然是为了分摊办赛成本。实际上这一倡导政策在本次冬奥主办权的争夺中就有了体现,两个入围的国家,意大利和瑞典,均是由两个城市联合申办。
同时,两组申办地现有场馆和临时场馆的比例均超过全部计划场馆的80%,申奥预算大幅降低,展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发展趋势。
另外,国际奥委会还提出建立与申办城市的长期对话,同时以“未来奥运会举办地委员会”取代现有的评估委员会。其背后的用意,在于与有意向、有能力的会员建立永久、持续的对话机制,以更好的进行双向选择,同时也避免大量中途退出的情况发生。
更重要的,国际奥委会还计划取消沿用了多年“提前7年确定奥运主办地”的章程规定,如此一来,奥运的申办就会变得更灵活,有意向的会员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拉长或缩短筹备年限。
在这样种种的尝试下,甚至还有消息称:未来的奥运会举办权,将由现有的申办制,改为邀请制甚至推荐制。目的就是试图为奥运会提供一个更长期、开放、多元的对话流程,以保证奥运会有更稳定的举办环境。
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一直在寻找适应时代发展的模式。除了申办流程,奥运会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竞赛项目的设置。
即将到来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拳击竞赛中,女子拳击项目由3个增加到了5个,男子拳击项目由10个减少至8个。相应的,女子拳击运动员参赛名额由36个增加到了100个,男子参赛名额则由250人减少至186人。
同时,霹雳舞、冲浪、滑板、和攀岩这样深受年轻人欢迎的运动项目,已经走在了入奥的道路上。其种种项目上的变动,展示了奥运六百多年发展过程中的新动向——吸引女性和青少年参与,成为了如今奥运会的新趋势。
因此,除了2026年冬奥会主办国的揭晓,会议所展示出来的现代奥运会新动向同样是值得关注的焦点。而这些新动向,同样可以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借鉴:如何控制成本、平衡开支与收益,如何最大限度的争取民众支持、激发他们的热情,如何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和青少年观众,甚至如何让奥运遗产在以后的日子持续的为北京、张家口,甚至为全国的冬季运动发展提供更多价值,都是眼下值得着眼的考量点。
2026年意大利将接棒北京冬奥,但那之前,首先踏上奥运跑道的是中国。作为有着承前启后意义的一届奥运会,如何把握奥运新动向,打造北京冬奥会的特色和亮点,也许会是北京冬奥之于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最大贡献之一。
最新热文推荐:
(责任编辑: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