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harter School
特朗普和希拉里都公开表示支持Charter School,许诺上台后会拨出更多预算来支撑这类学校。
那么问题来了,Charter School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校?
在很多文章中,Charter School都被译为“特许学校”,这个译名很令人费解:谁特许谁?特许什么?换个译法就明晰多了:公立委办学校。
这类学校虽然仍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但一般由校董持有和运作,学校可以自主选择课程项目,招收学生也不必完全受学区限制。
耳熟吗?对,这就非常类似于我们的民办学校了。这样的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在课程种类上都会有所优化,教学质量一般来说要优于普通社区的公立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好,所以这类学校中出“重点”的几率也大。
美国的公立学校系统不是很成熟吗?为什么还会在公立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出这样的“民办区重点”?
道理也很简单。在出现这类公立委办学校之前,一般美国人读书也是就近入学,按照社区确定学区,进入公立学校,但天长日久,富裕的社区学区还好,而在低收入社区,公立学校演变出很多“辍学工厂”,这引发了一系列真实的社会冲突。
如果一个中产偏下的家庭刚好住在低收入社区,他的孩子该在哪里上学?无法跨学区,也无力上私立高中,这类家庭所面临的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就会演变成一种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今年4月揭晓的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中,获得地方报道奖的就是一则类似的故事:因择校通道关闭,一个“差生工厂”如何造就社区悲剧。
当然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绝不是一个委办学校那么简单。但支持Charter School(同类还有“磁校”Magnet Schools,美国这类改良型学校很多),实际上是有限度地支持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给有潜力的学生竞争机会,给学校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机会。但是说有限度,是因为这类学校招收学生有限,竞争激烈。
全国共同核心标准,有什么不对?
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另一个显著分歧,集中在Common Core上。照中国人的理解,很难想象由国家制定的一个教育标准有什么问题,但在美国,关于核心标准的争议由来已久,小布什政府开始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为其延伸,然后反对之声从小布什时代开始,延续整个奥巴马任期,最终变成希拉里和特朗普在教育政策上分歧的一个焦点。
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部和教纲,但为了一定程度上确定教育目标,48个州的教育部长和联邦政府一起发展了共同核心课程,为从幼儿园至12年级(K-12)的学生逐年级制定出英语语言文学和数学的明确要求。
到目前为止,42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主动采用这一标准,并努力完善它,以确保在此标准下,学生高中毕业后可以做好准备进入2-4年制的大学,并顺利进入职场。
这个看起来特别“政治正确”的标准,在应用中实际上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抵制,原因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学术水平高的学校会觉得Common Core为了追求所有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一致水平,而降低整体教学要求,是一种强制性却低效的教学方案。
而对于一般学校而言,标准化考试太多,他们不得不把精力花在拉扯差生过线这件事上,而不惜将优等生拉到一个“平均渣”的地步。
比如在数学教育中,外滩君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来自华裔家庭的抱怨:团队讨论、按组打分的数学教学法让他们的孩子什么实际的“数学”也学不到。
到了奥巴马执政最后一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遭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法案,字面之下的意思是,重回“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正路,每个孩子的“成功”也是不同的。不过尽管法案变了,Common Core仍地位不改。
在华裔家庭看来,common core也是“平权法案”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平均主义的公平往往导致更多个体的不公。而扩大化贯彻“平权主义”的态度,正是多数华裔反对希拉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