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几位来自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小城的朋友,他们没有大城市同龄人动辄“吓死人”的光环,却依然被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录取;同样地,我也听说过几位非北清复交背景的学生拿到了哈佛硕士项目的offer。
这些同学固然有拔尖的学业成绩和出色的留学考试分数作为硬件,但那还不足以让他们获得名校的青睐。课外活动经历呢?据我所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显赫的“名头”活动妆点简历。
通过与几位这样的同学聊天、了解他们申请前的课外活动经历,再结合自己的申请经验,我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课外活动,不是一个拼“名头”的游戏。有所谓“高大上”经历的申请者做不到高枕无忧,而仅有所谓“普通无新意”经历的申请者,只要做对了这几件事,就有敲开名校大门的机会。
这几件事是用脑用心地对待和参加一项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的积极影响来获得成长和进步;在课外活动中展现能力、创造价值、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简而言之,可以用这几个词来概括:
Passion(热情)
Dedication(投入)
Growth(成长)
Impact(影响力)
如果能把上面这几点很好地呈现在申请材料中,就有可能打动招生官们、争取到录取机会。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上面提到我在耶鲁时是Reach Out的主席。每个春假和暑假,Reach Out都会组织师生们到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志愿者公益旅行(比如到危地马拉为穷人盖房子、到哥斯达黎加参加热带雨林保育工作),在21世纪初创办以来的十多年里,Reach Out成功组织了近百次旅行,足迹遍布五大洲的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虽然Reach Out是耶鲁最有影响力和人气的学生社团之一,但在不了解情况的外人看来,它不过就是千千万万“on-campus student activities”(校园学生活动)中的一个罢了,表面上无任何光鲜和惊艳可言。但Reach Out对我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我整个大学四年最重要的课外活动亮点。
在递交给哈佛商学院的申请表和简历里,我清晰阐述了自己通过Reach Out获得的成绩、产生的积极影响:
1. 大一时入选参加了Reach Out 2010年春假印度旅行(当时有90多个学生报名,只有12人获选),两周时间走访了新德里和孟买的多个贫民窟和社区NGO,教授贫困妇女防身术和安全性行为( 19岁“经验全无”的我只是纸上谈兵啦);
2. 大二时成为Reach Out 2011年春假中国旅行的带队人,率领15名耶鲁洋学生到福建山区支教、到中国最好的中学北京四中开展交流;
3. 大三时凭借前两年的出色表现,成功竞选为Reach Out历史上第一位非美国籍的主席;
4. 作为Reach Out主席,我领导10人的管理团队,协助近20名耶鲁学生成功组织了去往9个发展中国家(卢旺达,佛得角,尼泊尔,尼加拉瓜,多米尼加,中国,泰国,墨西哥,巴西)的10支公益旅行团队。共有150多名耶鲁师生参加旅行,人数刷新历史记录。此外,带领团队短时间在学校募集到2万多美元的旅行基金(这个数字也是史上最高;Reach Out规定不能拉校外企业赞助),帮助多位需要资助的学生完成旅行。